|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身為一個梵谷迷在前陣子來台展出的「從拉斐爾到梵谷」看到只有一幅一堆草的畫作讓我頗為失望後,近期富邦董娘請來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所館藏的25幅梵谷的真跡畫作來台展出,只能說有錢人的興趣造福了我們這些凡人,梵谷一生畫作有2100多幅相比之下25幅還真的是很少,但不用飛出去就能與他近距離接觸其有不去看的道理!!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台灣美術館不少但像這樣請來國外大師級的通常還是以國家級的為主,今年五月開館的富邦美術館由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設計師倫佐·皮亞諾所設計讓建築本身就先很有看頭,除了常設展外,開幕展就請來現代雕塑之父羅丹與印象派的那些頭頭們的畫作來打頭陣,我期待的後印象派梵谷則是第二場。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先買好預售票省去了排隊時間就悠閒的上三樓。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進場前刷個QR可以免費聽志玲姊姊介紹畫作,但我入場後手機訊號沒有很穩就是了,最後都是直接看文字敘述。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主辦單位分別以「啟蒙之光」、「自然之光」、「心靈之光」以做為他想法與畫作的轉變。他是19世紀末的荷蘭畫家,也是後印象派的主要人物,表現主義的先驅者,這樣的一個人在27歲時才決定當畫家卻在37歲時選擇離開人間,作畫時間相較於其他畫家可說是短暫,他的故事與畫作到了現今依舊令人尋味。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是說梵谷在確定要當個畫家前也是有做過別的工作,在他剛踏進社會時約16歲,經由叔叔的介紹之下在畫廊裡擔任店員,因為表現得不錯便從荷蘭海牙調往到倫敦的分公司,在那裏她愛上了房東太太的女兒,可惜郎有情妹無意被狠甩之後,他的心境上開始轉變,變得鬱鬱寡歡憤世忌俗最後辭了工作,最後讓他脫離傷痛的便是信仰,也就讓他有了當牧師的念頭。

在下定決心後便準備神學院的考試,可惜他並不是考試機器在落榜之後,他便試著去應徵約聘傳教士想藉此傳教,也就被分配到最窮的礦區「博里納日」他在這裡用碳筆紀錄了礦工的日常生活,並身體力行的體驗著礦工的苦但卻因他過激的做法惹怒了教會而被解聘驅逐,在當不成上帝的僕人後,便在弟弟西奧的鼓勵下開始畫畫。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在進入了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梵谷開始學習繪畫相關的基礎,在這裡他所畫的煤礦工人被諸多批評比例怪異,但他並不以為意,因為他知道在這樣長期勞動下的人身體早已變形,不可能像是站在台上那些面容姣好身材完美的模特兒一樣,在這段時間也就畫下了許多社會底層的人物素描,除了記錄著務農中的農民也畫了不少單獨坐著的人而他們大多表現出陷入困境的疲憊與絕望。

| 爐邊的老人 | 1881/11/17

08_爐邊的老人.jpg

再離開藝術學院後梵谷去海牙找了當時頗有名氣畫家表姊夫安東・莫夫學畫,他所屬的畫派是帶著陰鬱灰色調的海牙畫派,也很符合當時梵谷求愛遭拒的心情,只不過莫夫一直叫他把基礎學好,搞的梵谷很不爽還把畫室裡的石膏都咂爛,莫夫也很不爽的傳了紙條,上頭寫了未來這兩個月不要來找我我也不會指導你,簡單又粗暴的結束這場短暫的師生關係。

| 有草帽的靜物 | 1881/12

07_有草帽的靜物.jpg

在海牙的這段時間梵谷除了學畫也在這裡認識了一位影響他頗深的女子西恩Sien,她比梵谷大了五歲是個在街頭賣身的妓女,有個父不詳的女兒,在認識梵谷時肚子也還懷著一個,梵谷除了與她發生關係也非常的照顧她和她的孩子甚至還與她同居想要與她結婚,但他真的愛西恩嗎?還是想要救贖她來滿足自己,他畫了許多西恩的畫像,所傳達的訊息都是絕望,有幅版畫甚至寫上了憂愁 (Sorrow),最後西恩回到了街頭接客,梵谷則是再度的桑心回到父母的家。

| 坐在籃子上哀痛的婦人(西恩) | 1883/2至3月

09_坐在籃子上哀痛的婦人.jpg

回到父母努南的家中後免不了被當地居民指指點點,他一個人經常在努南鄉間獨自行走觀察著當地農民,在知道附近塔樓要被拆除了便在拆除前的17個月裡著手畫下它們最後的身影,油畫/素描/水彩共35幅,而來展出的便是他最早完成的其中一幅油畫。

| 努南的舊塔樓 | 1884/2至3月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背景是一片陰灰的天空,梵谷寫下 :「 他們正在拆除田野中的一座古塔,我剛完成一張那田野景色的水彩畫。我想表現多少世代以來,農人們就安眠在他們生前翻掘過的田野中。我想訴說死亡和埋葬是多麽單純的事,如一片秋葉的飄落——只不過掘起一點泥土,加上一個十字架而已。墓園草地盡頭的田野,形成與大地相臨的最後一條線。」而在塔樓拆除前的兩個月梵谷的父親突然的離世,塔樓所表達的意義也就讓人更有感觸。

11_努南的舊塔樓.jpg

在梵谷畫下了礦工/農民/紡織工人後,〈吃馬鈴薯的人〉就像他這個時期的一個總結,畫面裡是農家共五人圍坐在一起,屋內幽暗只有一盞昏暗的燈光,正在分食著馬鈴薯與咖啡,畫中的四人的表情像是卸下一天的疲憊正準備享用晚餐,中間的女孩則是背對著沒有要歡迎你來坐的意思。在努南這鄉下地方待了兩年後,梵谷又想換換環境便前往城市安特衛普就讀當地的美術學校,在這裡接觸到日本版畫浮世繪。在結束課程後就前往巴黎找弟弟西奧。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梵谷1886年來到了巴黎與弟弟西奧同住在蒙馬特區,這個位在巴黎較屬邊緣的高地,房租便宜且生活費低廉,居住在這的人大多為社會階層較低或是初到巴黎來打拼的勞工,尚未成名的窮畫家也屬大宗人口,他來到的這一年剛好是印象派最後一次的畫展,莫內、雷諾瓦這些人已算是前輩等級,梵谷在這裡結識的也就多屬新印象派的畫家。

| 煎餅磨坊 | 1886/10

13_煎餅磨坊.jpg

受到印象派的影響,他的用色像是撥雲見日般的逐漸地明亮起來,灰的用量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鮮豔飽和的色彩,在結識了秀拉、席涅克、畢沙羅也就接觸到了以小筆觸上色,利用色彩變化表現光影流動所構成的點描技法。

| 藍色花瓶 | 1887/6

15_藍色花瓶.jpg

除了畫家,也認識了兩位對他很好溫暖的人,分別是畫具店的唐吉老爹和小餐館的闆娘賽嘉托莉,兩位都有被梵谷畫過人像畫,有別於之前因生活貧困而憂愁的社會底層的人,這兩位皆屬於中小階層的人士,唐吉老爹經常接濟這些沒錢的畫家不是讓他們賒帳就是乾脆送給他們因此畫家們都很愛他,在梵谷的畫中他就像是個和善樸實的爸爸,闆娘賽嘉托莉則會多煮一點餵飽那些餓肚子的畫家,畫中的闆娘似乎有點緊張,不太習慣被畫。在巴黎時期的他除了畫出工業轉型中的蒙馬特外也畫了不少酒館與小餐館或許有被照顧到這一系列的畫備感溫暖。

| 餐廳內 | 1887/夏季

14_餐廳內.jpg

在畫廊工作的時期他便以認識了米勒與林布蘭兩位畫家,他欣賞米勒在平凡中畫出虔誠的信仰,林布蘭從20歲就開始用畫筆紀錄自己的樣貌,直到63歲離世完整紀錄了自己的一生,梵谷也就深受其影響,最初是沒有錢請模特兒而畫自己,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用畫來檢視自己審視自己。這幅巴黎期間的自畫像,畫中的他眼神凝視著鏡中的自己,似乎是相由心生內心焦慮與不安都在那眉宇之間顯露出來。

| 自畫像 | 1887/4至6月

16_自畫像.jpg

不到兩年在經歷巴黎人事物的洗禮下,梵谷可說是身心俱疲,雖說印象派畫家給了他許多的啟發但他也不想一輩子就設限現在他們的框架之中,加上兩次的策展失利一副畫都沒有賣出去這份沮喪也就讓他下定決心離開這惱人的城市,就這樣搭上了火車前往南法的黃色小鎮阿爾。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對於新環境總是特別的雀躍和期待,這裡的黃與藍令他著迷不以除了日落前的畫作,那些廣為人知的畫作隆河、夜間露天咖啡坐、向日葵都是在此產出。也因他個人風格太過強烈打扮穿著又像個農夫整天背著畫架在鄉間裡四處遊走,在這個保守淳樸的小鎮可說是非常的引人注目。

| 日落時柳樹 | 1888/3

20_日落時柳樹.jpg

春天的阿爾開滿了扁桃花(杏花)它既白又似粉,梵谷在這時期常以桃樹作為題材勾勒的線條是受到浮世繪的影響,在一次信裡寫道 :「我把畫架架好在果樹園裡,在日光下畫下了一幅油畫,淡紫色的耕地,一道蘆葦籬笆,兩株玫瑰色的桃樹,襯著一片明快的藍與白色的天空,這因該是我最好的一幅風景畫了,回家後收到表姐的來信說莫夫過世了,我便在畫上寫下紀念莫夫。」之後慶祝西奧孩子出生也在奧維創作出具生命力〈盛開的杏花〉以期許孩子能健康長大。

| 柏樹圍繞的果園 | 1888/4

18_柏樹圍繞的果園.jpg

1888年5月底梵谷去了一趟鄰近地中海沿岸的聖瑪麗德拉梅,或許是旅行的好心情讓他在短短數日就畫下了九張素描和兩張油畫,來展的便是其一。

| 聖瑪麗德拉梅一景 | 1888/6

19_聖瑪麗德拉梅一景.jpg

獨身一人的梵谷發現了夜不是黑而是佈滿星空的深藍,他開始在夜間作畫,〈夜間露天咖啡坐〉與〈隆河星夜〉也就此誕生。同時他也積極邀請高更來與他同住,這兩個個性迥然不同的人加上都很固執,所以很快的就出事了,在最後一次爭吵梵谷就割下自己的耳朵送去給一位妓女。郵差好友魯林把瘋了的他送回家中,接著警察來了發現他倒臥在血泊之中就直接送醫,高更發了電報給西奧請他過來之後就與西奧一起回巴黎,在二度發病後,鎮民受不了一個瘋子在小鎮內就向市長請願把梵谷關起來,最終梵谷在神父與醫生的建議前往聖雷米療養院療養。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入住聖保祿療養院後梵谷有一段時間幾乎足不出戶,就只是待在房間裡除了照常寫信給弟弟外就是在畫畫也就大量產下不少作品,他用自己的方式臨摹了米勒的農民,林布蘭與德拉克洛瓦的聖經故事,他將信仰轉化為畫作撫慰了自己也獲得了平靜。房間的一扇窗則成為了他與這世界唯一的交流,看著窗外的一景一物從日出到日落從日落到夜晚,〈星夜〉也就此誕生。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在他病情平穩時他開始在療養院院子裡或是到附近的橄欖園作畫,有時在醫生的准許下回到阿爾的鎮上,時不時的發病也成為了他的日常。在聖雷米待了一年後,他開始渴望能離開療養院,遠離聖雷米,遠離南法,他要求西奧能寫信給畢沙羅所介紹的嘉舍醫生為他看病,他這麼寫給西奧 :「親愛的弟弟,我已到達極限,我在也忍受忍受不了——我因該動一動,即使這是最後一次變動。」不久梵谷就打包行李退房離開。

| 播種者 仿米勒 | 1890/1

24_播種者.jpg

聖經裡講述富有同情心的撒馬利亞人在旅途中停下,幫助了遭遇劫難的猶太人。而此時此刻的梵谷自己也需被救助,或許他想透過這幅作品投射他自己與他的撒馬利亞人也就是永遠支持和幫助他的弟弟西奧。

| 好撒瑪利亞人 仿德拉克洛瓦 | 1890/5

23_好撒瑪利亞人.jpg

「即使這是最後一次變動」,這句就像是在預告奧維是他人生的終點站,雖然定期有在接受嘉舍醫師的治療,但他的病情並沒有好轉,快樂好像從他的生命裡抽離了,每一天都像一個星期般的漫長,〈麥田烏鴉〉這樣的註解 :「雲氣翻飛的天空和廣漠無際的麥田,我不必費神去表現哀愁與寂寥之情。」看起來他的心境已是如此了。最後的兩個月像是用盡最後的力氣不停的創作這讓他備感疲倦,卻感覺不到快樂在這樣的身心狀態下,活下去似乎變得可有可無。

1890年7月27日梵谷中槍,官方說法是自殺但卻沒發現遺留的槍枝 (總覺得是被誤射只是他也不想治療想這樣離開人間),沒有當場倒下的他走回閣樓住所靜靜的躺著,等待著人生的最後一刻,就這樣過了兩天再見到西奧最後一面才離開,7月29日,享年37歲。

| 盛開的栗樹 | 1890/5/22至23日

25_盛開的栗樹.jpg

再一次瀏覽了梵谷的一生,覺得他的人生其實很自由,想做什麼就放手去做只不過最後都是以失敗收場就是了。在那個精神醫療不普及的時代,梵谷每次發病可說是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就以現代的認知他的病很像是思覺失調症極度的抽離現實極度的失控,最後在奧維期間則有憂鬱症傾向,沒有成功帶來的喜悅病痛也一直折磨著他,這樣的心境也就融入在畫作之中。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離開前稍微物色了一下紀念品,覺得價格和使用上都不是很親民,速速看完也就速速離開。

| 梵谷:尋光之路 | 富邦美術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LY1212 的頭像
    LILY1212

    12X12 旅遊生活誌

    LILY1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