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第九區的歌劇院廣場上是拿破崙三世時代下的產物,極致的新巴洛克風格有者一種華而不實的美感,這天主體建築被鷹架布蓋上但這倒也沒有全滅掉我的興致。這像是期間限定才有的,有別於只是印上建築本來的樣貌,而是找來巴黎錯位藝術家JR,在正面開一個大洞並以《重返洞穴》作為主題,以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作為發想在傍晚投射過往的歷史與芭蕾舞劇,而洞穴裡的光就像是在探索未知的可能。
補一張2017年時路過時拍攝的舊照。而就像所知的知名建築一開始並非人人都認同。而作為巴黎的象徵之一,巴黎歌劇院也是如此,競標作品171件,最終由35歲的年輕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 (Charles Garnier) 勝出,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著手建造,從一開始遇到地基下有條溪流無法穩固的問題,再來又遇到了普法戰爭與第四次革命而停工可說是命運多舛,最後終於是在1875年完工並且正式啟用。
地鐵搭到Opéra一上來就能見到這棟富麗堂皇的新巴洛克建築,購票有三種選擇,一是純參觀入場票價15€,再來是入場票+影像多媒體導覽,網路預約7€、現場8€,給一台ipad直接作你的貼身導覽,最後就是由導覽員帶團參觀票價23€,可以深入理解也較能到一些不能走進的區域,純參觀的散客只能一起擠在包廂看劇場內部,現場導覽團則是能坐在舞台前方著聽著導覽員說故事。
資訊 | 官網 | google map | 訂票官網 |
時間 | 10:00-17:00,最後進場時間 16:00 (休息日參考訂票官網)
地鐵 | Opéra 步行約1分 | RER Auber 步行約1分 |
在購票處的接待大廳天花板中央看似裝飾性的線條,但仔細看是文字18611875Jean-Louis Charles Garnier,便是設計這座歌劇院的建築師加尼葉的名字與建造時間。法國對建築師是相當的尊敬,都會以建築師本人的名字來作為建築物的名字。
在參觀時只隨意地拍下這張照片,只覺得好像餅乾紋路卻沒想到是有著其意義。
| 皮緹亞水池 |
原先提案要在大樓梯下方的這個位置放上能用音樂迷惑眾人的俄耳甫斯,但由於白色大理石太貴,而改為黑色的皮提亞,她是希臘神話裡藝術之神阿波羅的女祭司傳遞著神的訊息,也算是與穹頂上高舉豎琴的阿波羅有著相互應的意思。水池兩旁的樓梯便是前往經典絕美的大樓梯。
| 主樓梯 |
雖然加尼葉是以作為歌劇院使用,但它的奢華程度就像是被濃縮後的凡爾賽宮,精緻的讓人流連忘返,才一上樓就被這空間給美到Y字型的白色大理石階梯,紅綠配色的扶手欄杆,從手持燈具的女神為起點一步步走到二樓迴廊在近距離看著這些巴洛克式的拱門與圓柱。
有別於以往現在的我們可以用少少的錢就能入內感受這裡的奢華,在當時這裡因該也只有那些上流階級的人們才能進出與此,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也是讓名媛淑女有機會精心打扮的地方,這也讓我想起一句話「此刻的打扮是對這個場所的尊敬」。
看到有些人真的是特地的打扮來參觀,相較於今天一直在跑行程的我來說穿著還真休閒,真是有點對不起這個美麗的地方。
樓梯上方的天花板是由畫家伊西多・皮爾斯 (Isidore Pils) 繪製了四幅分別為,奧林匹斯眾神、戰車上的阿波羅、和諧的勝利和歌劇院的神化。就在將畫掛上去後才發現整體的光線太暗無法凸顯,伊西多只好爬上鷹架修改直到病倒才讓學生接手,最後在劇院開幕的前一天才完成。
依循拿破崙三世的風格原則“不留空間不裝飾”,這裡的樑柱有著希臘神話裡的臉孔與裝飾性極強的線條,不管身處在哪個位置都很好拍。
在1896年5月20日,當時正上演著《忒提斯與培雷》就在第一幕正要結束時,觀眾席上的水晶燈因機械故障而掉落了下來,當場造成一名觀賞中的女性身亡,當時的小說家卡斯頓 勒胡 (Gaston Leroux) 便以這事件為靈感以歌劇院作為背景寫下了《歌劇魅影》一書。書在出版之後有過多次的戲劇改編,最知名的就屬從1986年上演至今由安德魯 洛伊 韋伯所改編的百老匯音樂劇的《歌劇魅影》。
| 歌劇魅影的包廂 |
一行用紅墨水加上去的附加條款上寫著 :「二樓第五號包廂,無論演出劇碼為何,僅供劇院幽靈專用。」書中所指定的五號包廂就在這門後,大家不約而同地一直朝著玻璃窗猛拍窺探,像是想捕捉到魅影的身影一樣。書中結尾寫著 :「走進二樓的五號包廂,敲一敲包廂和舞台之間的大理石柱子,你會發現柱子聽起來是空的。這時你就不必再驚訝劇院幽靈的聲音到底是從哪裡發出的了!」
每個包廂內的格局擺設其實都差不多有著紅色的地毯、座椅、小飾毯、可隨時拉上的簾子以及套著紅色絲絨的扶手欄杆。
| 劇場 表演廳 |
在可走動的動線裡二樓有開放兩個包廂是可以進去參觀,一窺這歐洲最大的劇場舞台,整個空間座位可容納1,979人,這裡就兩個顏色,紅色絲絨的牆面座椅和精細的金色浮雕。回想電影版的《歌劇魅影》的劇院場景來對比還真是顯得粗枝濫造。
劇場是經典的義大利馬蹄形的環形結構,這能夠讓整個觀眾席以半包圍的方式面向舞台,不論坐在哪個位置都能清楚看到演出也讓歌聲音樂能夠環繞在整個劇場裡,是說視野也是有好壞的位置,身份地位越高的越是能包下好的包廂與座位,跟我們平民百姓為了一張演唱會的門票搶破頭的等級完全不同啊。
| 夏卡爾的超現實主義天花板與水晶吊燈 |
最初水晶吊燈上的壁畫是法國畫家 J・E・Lenepveu 繪製的《繆思與白天和黑夜》,在香菸日積月累的薰陶下畫作被燻的體無完膚,在無法修復的狀態,找來了當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夏卡爾來重新繪製出14位作曲家的歌劇場景的《夢幻花束》繽紛的色彩與簡潔的畫風讓劇場不單只有古典的氛圍,這樣也算是世代交替的折衷主義?
高掛中央的巨型水晶吊燈約七噸重也是由加尼葉本人所設計,這充滿戲劇性的吊燈因為會遮擋到四樓包廂的視線而飽受批評,或許是四樓包廂人的怨念才在1896年應聲掉落吧(誤)。書中的魅影則是利用這吊燈來警告兩位鐵齒的劇院經理。
一陣背後的冷笑,並傳來一句 :「今晚,她將為摔落的吊燈而唱!」,坐在五號包廂的兩位經理一起抬頭望向天花板,光芒四色的吊燈就這樣應聲掉落,就這樣摔得粉碎也讓一人當場死亡。
| 社交廳 休息廳 |
與凡爾賽宮的鏡廳有著一樣的華麗氛圍,天花板佈滿了文藝復興式的畫風訴說著音樂與戲劇,還有兩排垂吊而下的吊燈兩兩並排的由東到西,這裡的每一處都像鑲金的一樣,在這裡來來回回數十次也讚嘆不完。
以往像這樣的休息廳只會讓男性進入女性止步,直到歌劇院開幕時西班牙皇后來參加開幕典禮,因為太喜歡劇院的所有設計與裝潢而堅持到休息廳參觀,就此才解鎖禁止女性參與社交活動的規定。
除了描繪音樂與戲劇的故事外,還有八位謬思女神分別獨立畫出,喜劇/悲劇/舞蹈/抒情詩/口才與史詩/天文學/音樂/歷史。整個劇院可說是充滿了藝術之神阿波羅與謬思女神們的雕像畫作,他們的存在就好像在庇蔭這裡的表演藝術工作者演出順利一樣。
| ROTONDE DU GLACIER 冰川圓頂 |
劇院就像是一個迷宮在走出了休息廳後另一個走道就出現在眼前,這一路走到底便進入一個採光很好的圓形大廳,這牆面與天花板的壁畫有那麼點清新脫俗,打開搜尋才知道是位法國的東方主義畫家Georges Jules-Victor Clairin所繪製,牆柱上各畫著酒神與農牧神,沒有滿版而是選擇留白這樣的處理也挺有中國水墨畫的感覺。這個圓廳是在歌劇院開幕後才增設的,讓劇院一角多了20世紀初的時髦感。
| BIBLIOTHÈQUE MUSÉE 圖書館博物館 |
最後來到這個藏書區,雖然讓我有點懷疑是道具但上面又有編號好像是真的,在經過這一整個書牆後就是戲劇院的博物館。
博物館內展出了不少舞蹈/戲劇/舞台所有相關的畫作,也有像紙模型般的舞台設計來讓無法參與過去的我們來個無限想像當時的表演情境。
第一版劇院天花板的縮小模型好好的保存在這裡,真是萬幸,只能說以前沒有菸害防制法真糟糕,但夏卡爾的版本也還真是不錯。
在離開前剛好遇到了一批中國遊客在偷聽導遊的解說下來到了展示各種芭蕾舞衣與戲服的一個走廊,這件黑色的舞衣讓我想起以前的一部電影《黑天鵝》由娜塔莉・波曼主演,講述一個熱愛芭蕾力求完美的舞者尼娜,在一心想演好新《天鵝湖》純真的白天鵝與妖媚的黑天鵝狀態下造成身心極盡崩潰的故事。
這一身的樂譜不知道是哪位大師所譜的樂章。
說到巴黎歌劇院也不能忘記竇加的《十四歲的小舞者》1881,這女孩是在竇加開始眼睛不好時所創作的雕塑作品,也是他生前唯一發表的雕塑作品。這也是我在逛禮品區最想敗的一件商品,但好重又好貴最後還是抑制住我的衝動只有拍照以示留念😂。
在參觀完畢後劇院的廣場上有著街頭藝人唱著歌,而我們這些眾人們就坐在階梯上細細聆聽著,給不了小費但給予鼓掌是必須的。而我也想著有朝一日再回到巴黎一定要買張歌劇院的表演門票並做好打扮,坐在觀眾席上來看一場表演,但要位置要避免在大吊燈下就是了。
2023.09.14 (四)
星巴克 Starbucks
資訊 | google map |
時間 | 07:00-22:00
拉法葉百貨 Galeries Lafayette Haussmann
資訊 | 官網 | google map |
時間 | 週一至週六10:0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