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選擇一個可以俯視巴黎街景的高處,凱旋門算是我的首選之一,除了獨具歷史意義外,在當時的奧斯曼工程,將這裡設定為12條放射狀大道的軸心等於就是能在50公尺的高處用360°的視角欣賞巴黎街景,像是從香榭麗舍大街的方向可見協和廣場,轉個身則遠眺拉德芳斯商業區的新凱旋門,而巴黎鐵塔則是伴著夕陽餘暉成為當日最美的風景。
| Apple 香榭大道 Apple Champs-Élysées |
登頂前先是走了一段香榭麗舍,越是靠近凱旋門商業氣息越重,在細數認識與不認識的精品之後,也終於走到apple在這的直營店,除了可以來看看新產品外,還可一窺19世紀「巴黎改造」下的奧斯曼風格的建築內部。
說起拿破崙這對叔姪一個會打仗一個會做都市規劃也算是對法國很有貢獻只是他們的結局都不太好就是了。這個適合散步的巴黎在1850年前還是中世紀的老樣子,腐朽的房舍骯髒狹窄的街區,人們的居住環境既擁擠也非常的陰暗,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最終爆發霍亂奪去無數的生命。直到拿破崙三世上任後,找了塞納省省長「奧斯曼」來把巴黎整個砍掉重建才有了現今這個樣貌,而這項改造計畫也就稱為「奧斯曼工程」。
在快速經過消費區的一樓大廳後往裡頭走是一個被建物所包圍的中庭,這上頭的天井是由不規則的鏡面組合而成有些映照出室內的風貌有些則是呈現反光,閃亮亮的差點閃瞎了我。
Today at apple 今天要上什麼勒?
在奧斯曼的都市規劃裡,除了樓房均為白色的石牆外也有著樓高的限制,而在那個沒有電梯的年代低樓層是上流階層的住所,因為要辛苦地爬樓梯所以住得越高社會階級也就越低,跟現在的房市相比可以說是完全相反。
一樓會規劃都作為商店使用因此有著較為挑高的設計並且有著像是閣樓的空間,這空間便成為倉庫或營業者居住,接下來便是第三層也是社經地位較高的人所居住,通常這一層空間較大,戶數較少,有著採光透亮的落地窗,窗外有著大陽台,而這空間apple佈置得很居家,怎樣都要坐一下感受這高級巴黎人的居家空間。而我也在這休息了一會兒後才起身前往凱旋門。
Apple 香榭大道 Apple Champs-Élysées
時間 | 週一至六 10:00-20:30 | 週日 11:00-20:00
地址 | 114 Av. des Champs-Élysées, 75008 Paris, 法國 | google map
官網 | apple.com
來到凱旋門前有件觀光客必做的事就是站在香榭麗舍的中央與凱旋門來張合照,是說這也有點危險畢竟這裡車流量頗大,但中央像是分隔島的白線就像畫給我們這些觀光客站的安全範圍。
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我也穿越馬路想來跟凱旋門合照,當時剛好後面有個韓國妹妹也是一個人,我們就示意替對方拍照,也成功解鎖與凱旋門的合照。
凱旋門的所在地「戴高樂廣場 Place Charles de Gaulle」,最初命名為「星形廣場」,一戰勝利的那年1918改名為「勝利廣場」,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佔領時則被改名為「貝當廣場」,是說就算巴黎解放後名字似乎也沒有改,而是到1970年11月13日為了紀念前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才改為現名。
被車流量所包圍的凱旋門並沒有設置斑馬線,必須得從地下道穿越過去,是說「捍衛任務4」的John Wick在這裡下車後就利用車流把敵人一個一個給撞死,小到用鉛筆大到用車都能殺人。
沒有要上露台是不用買票的,直接從售票口旁的樓梯直接上去即可。起源於古羅馬時期的凱旋門是用來宣揚國力或是紀念戰爭的勝利,而巴黎凱旋門與卡魯塞爾凱旋門便是拿破崙在1805年紀念在奧斯特里茲戰役上打敗俄奧聯軍而蓋,它於1806年開始興建,以迎接日後戰勝的法國士兵,卻在拿破崙被推翻後停工,在1836年完工之前經歷在幾次的政權交替下,一下復工一下停工,就這樣蓋了30年才得以完工。
我先是在旅遊平台的網站上先行購票,個人比較慣用這兩家 Klook 和 kkday 下載app後票卷就存在手機裡 (2024年票價16歐),之後給工作人員刷QR就可以直接排隊過安檢爬樓梯登頂。這個螺旋形石階共有284階,由於直徑不大所以爬起來讓我頭很暈😂。
在上到露台前會經過一個大廳,這裡展覽著一些與凱旋門相關的歷史還有介紹拿破崙的生平與打下的戰役,也有廁所可以使用(重點)。
上來後東西南北幾乎客滿,這樣可以確定我挑了一個不錯的時間。在評論上看到有人寫,跟團導遊跟他們說上面沒有什麼,上來後還真的是沒有什麼,就風景好100分。哈哈哈
從香榭麗舍大道的方向隱約可以看到羅浮宮,打開地圖很清楚的可以看出來它們就在同一個方位上,從凱旋門開始接著是協和廣場讓後是杜樂麗花園再來就是卡魯塞爾凱旋門最後就是羅浮宮,真的是一路筆直的串連過去。
卡魯塞爾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又稱巴黎小凱旋門,有著粉紅色的大理石石柱與巴黎凱旋門同年動工只花兩年就完工,說不上宏偉但也稱的上是小巧精緻。
這天日落的時間是傍晚8點我大約7點上來,往大軍團大道一路延伸的是拉德芳斯商業區的新凱旋門,而此刻這方向的天空已漸漸的開始染上了金黃色。
由於十九世紀末煉鋼技術以趨於成熟,各國都想要煉出一座高塔但都因各種因素而無疾而終,當時正在籌備世博會的巴黎在建築創意競賽看上了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而鐵塔也就從1889年佇立至今。
戴著紅色貝雷帽的小畫家,從她第一筆我就等著她畫完,但我等到了太陽下山我準備下樓了,她似乎也才畫好一半😂。
在巴黎的這幾天老天都給我了好天氣,所以不管我黃昏時待在哪,都覺得這個時間的巴黎美得令我愉悅。
雖然拿破崙無緣看到凱旋門完工,但在1840年他的遺體從聖赫勒拿島被帶回巴黎並讓他的靈柩穿過凱旋門,而他也就在傷兵院的圓頂大教堂永遠地安息。
凱旋門前後共有四個浮雕講述了四個時期,像是在訴說拿破崙的崛起到他的失敗。面向香榭麗舍大道的分別為出征(1792)與勝利(1810),面向大軍團大道的則是抵抗(1814)與和平(1815)。
出征(左)、勝利(右)
抵抗(左),和平(右)
| 無名戰士墓 |
1914-1918是第一次大戰時期,在凱旋門的正下方是在1920年11月11日所建造的無名戰士墓上面寫著“ICI REPOSE UN SOLDAT MORT POUR LA PATRIE” 這裡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在此長眠的是在一戰中陣亡的一位無名士兵,他代表著當時死難的150萬名法國官兵。而這裡的每晚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燄來以示紀念。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雖說這些牆上是寫著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卻在正下方紀念著一戰和二戰的陣亡官兵。「致軍隊戰士 致為法國而死的抵抗戰士」1939-1945,在感慨這些犧牲者們時,時不時的注意到一個導遊戴著紅色貝雷帽,這一查我才知道在諾曼第搶灘前曾有個祕密部隊就叫做「紅色貝雷帽」他們的任務是在盟軍登陸的前一天,阻撓駐紮在布列塔尼的10萬德軍前往諾曼第,藉此替盟軍爭取時間,這項任務可說是有去無回的「自殺任務」,如果沒有這批人諾曼第的沙灘上不知道要再多犧牲多少人。
每逢有重大節日,都會有一個身穿拿破崙時代的一名戰士並手持著刀,站在「出征」的雕像前,代表著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每年的國慶7月14日,則是會看到法國總統從凱旋門下通過,在卸任的最後一天也會來這裡向無名烈士墓獻花。
第二次來凱旋門可以說是非常地滿足了該看的該逛的都達成了,想當初第一次來時只是遠遠拍個正面照就走人現在想想還真是浪費。站在這個大圓環內又讓我不禁的想起John Wick在車陣中殺光所有人😂。
巴黎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時間 | 4/1-9/30 週三至一 10:00-23:00 週二 11:00-23:00
時間 | 10/1-3/31 週三至一 10:00-22:30 週二 11:00-22:30
交通 | 地鐵 Charles-de-Gaulle-Étoile 站 | 公車 22、30、31、52、73、92 Balabus
地址 | 1Pl. Charles de Gaulle, 75008 Paris, 法國 | google map
官網 | https://www.paris-arc-de-triomphe.fr/
2023.09.14(四)